服务支持
  • 029-85303711-8042
  • jsjyzyb@126.com
学习指南

     《小学教育改革专题》课程是攻读小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者的必修课程,学习者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了解、分析、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分析、认识、解决小学教育问题以及学习好其他教育类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为更好地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研究教育实践难题打好理论根基。

一、课程性质与特色

首先,本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小学教育改革专题是攻读小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者的必修课程,一般为每周2学时,开设时间为一学期。学习者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形成了解、分析、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使他们学会用专业的视角来观察小学教育现象,分析、认识、解决小学教育问题以及学习好其他教育类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为更好地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研究教育实践难题打好理论根基。

其次,本课程具有宏观性与基础性融合的整体性特色。学习本课程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小学教育理论境界,拓宽学习者对小学教育认识视野,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功底,使他们学会利用专业的视野来看待小学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学会正确、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教育活动的看法与见解。

再次,本课程具有热点性与操作性结合的实践性特色。本门课程是一门具有热点性的实践课程,它具有热点性与专题性特点。本门课程不仅因为每一专题的内容都会涉及小学教育各方面改革的实践,而且因为对所有内容的学习形式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本门课程与小学教育硕士的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小学教育各方面改革的历史和理念,而且要对这些理念和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

还有,本课程具有建构性与理念性统整的理论性特色。本门课程是一门具有建构性的理论课程,具有建构性与理念性特点。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兼顾国际视野和理念前瞻的基础上,考虑到教育实践工作的实际需要与现实要求,尽力将本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贯通起来,以形成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本课程设计中始终贯穿着主体间教学理念、高理论和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理念。

最后,本门课程具有问题性与研讨性糅合的研究性特色。本门课程是一门具有研究性的研讨课程,具有问题性与研讨性特点。本课程建设试图帮助学习者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及其依托国际教育改革经验,触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前沿理念,具备引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理念;要能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理论问题有所思考,并达到熟能生巧、灵活应用的程度,能够对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批判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熟悉小学教育总体理念和政策、课程和教学、办学体制、依法执教等方面改革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发现这些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提出个人有见解的观点和看法。

二、课程理念与目标

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兼顾国际视野和理念前瞻的基础上,考虑到教育实践工作的实际需要与现实要求,尽力将本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贯通起来,以形成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本课程设计中始终贯穿着以下基本理念:

首先,主体间教学理念。小学教育硕士学位的攻读者是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经验基础、研究基础的小学教师,有的硕士生甚至已经跻身于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名师的行列,他们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独特见解,这就决定了本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传授式教学为教学结合、学研结合、教学互通的研究性教学,全力实现课程学习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功能与服务功能。

其次,高理论和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本课程在设计中尤为重视学习对象——小学教师的个人经验与课程意识,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课程资源——教学经验,以研修、研讨、研究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尽力凸显出本课程的高理论层次与高经验含量,推进高端教育教学理论与一线教学经验间的融合与互通,努力实现课程学习对于教育硕士生打造高品质教学的促进功能。

最后,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既能见到实效又能对其专业发展产生长效,既提出课程的现实功能又突出课程服务于中小学各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长远效能,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三效”——效果、效率与效益,自觉实现操作性知识、平实教学艺术与厚重理论内涵、最新教育理念间的结合与兼顾,让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尝到理论学习给他们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实惠,全面服务于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创建环节。

在建设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组在认真论证、专家咨询、中小学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确立了“小学教育改革专题”课程学习的具体目标,即在修完本课程之后,所有学习者——小学教育硕士生应该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其一,熟悉小学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改革的基本情况

本课程建设试图帮助学习者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及其依托国际教育改革经验,触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前沿理念,具备引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理念;要能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理论问题有所思考,并达到熟能生巧、灵活应用的程度,能够对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批判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二,发现、批判和反思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熟悉小学教育总体理念和政策、课程和教学、办学体制、依法执教等方面改革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发现这些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提出个人有见解的观点和看法。能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践体验式地理解和反思其中的问题,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论视野和人生境界动态性地、过程性的分析问题的原因。

其三,具备强烈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与一定教学研究能力

不管宏观的理念和政策、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实现,还是微观的课程教学改革,都离不开与小学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主体的参与。在各个主体之中,教师无疑是核心之一。因此,除了全面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发现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更需要学习者能够基于自己的教学,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提高教学教学改革的能力,进行不断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四,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和形成较强的课程实施能力

学习者要清楚自身专业发展的优势与缺陷,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与形状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专业发展途径,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蓝图,并逐步付诸实施,不断成长为某一学科领域的教学名师。能够不拘一格地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自己的教学创意,在某一感兴趣的教学领域开展探索性教育教学改革、课堂结构改革与德育工作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对教育教学改革表达自己的创建,以科学而又有创意的方式与步骤开展、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能。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包含十个专题的内容,每个专题都有侧重学习的重点和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本门课程为2学分,每周2学时,开设1学期,共计40学时。

本门课程以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为核心学习内容,将来计划出版相配套的教材。由于在现有的著作和教材中,很难找到以“小学教育改革”或其他相关词条为题目的著作和教材。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将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视频讲解与教学资料相配合的讲解式教学法

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坚持视频欣赏与教学资料相配合的讲解式教学法。一方面,教师本人将竭尽所能充分掌握教学前沿资料,另一方面,课程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课前充分准备与视频教学中的认真聆听,取决于硕士生对教学视频的反复观赏与深入学习。没有充分的准备与认真地该看视频课程资源,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课程视频资源,尽可能在充分预习、精读教学资料、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始视频课程的学习。

2.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案例式教学法

教育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要指导实践,实践的关系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学习。本课程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形成相应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技巧,故不及时俯身实践,运用相关理论,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同时,教师也建议学习者将课程学习与课后思考、理论接受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注重演练,全力将理论融汇贯通的学习策略来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实现理论提升与教学能力形成的双重教学目的。

3.专题展示与知识地图相统一的建构式教学法

本课程具有专题性与自成体系的特点,遵循专题的逻辑结构完成知识建构的合理性。因此,在教学中,在开展网上视频学习时,不但可以借助于电子教学大纲、网上学习重点提示等资料,还可以及时整理学习笔记、学习重点,及时树立本课程核心知识结构与教学重点内容,形成相对清晰的“知识地图”,实现对全部学习内容的系统、全面、深入理解。有了这张“知识地图”,学习活动的开展就可能走上一条轻车熟路上来。

4.教师帮助与自学自测相关联的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没有问题的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教学缺乏问题就是误人子弟,因此,本课程教学坚持教师咨询与自学自测相关联的问题式教学法。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不像在学校中那样便于与教师展开直接互动交流,不便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实际上,网上课程学习同样具有便捷的师生沟通途径。这就需要及时采用教师咨询法来克服网上视频学习的弊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两条途径与学生展开交流与问题探讨:其一是参与网上答疑活动。本课程专门设计了师生网上答疑平台,可以随时将问题发帖到网上指定地方,教师会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同学们开展互动交流,及时为大家答疑解忧;其二是给老师发送E-mail。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授课老师一般会留下E-mail地址,如果留意的话可以将之记下来,随时给教师发E-mail,在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会很快给大家回复。其三是学生给老师致电,直接和授课教师交流。在利用该互动途径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通话的时间,尽可能不在老师休息或上课的时间打电话,或者提前用短信和老师取得联系,征得他们同意后再致电,以免给他们带来干扰他们的正常工作。在通常情况下,建议同学们主要采取前两种方式和教师联系,尽可能慎用后一方式,自己决定一定要和老师语言沟通时才可以使用后一方式。

5.课程作业与实验辅助相联系的研究式教学法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之一就是成长为反思型、专家型教师,而反思的关键在于研究,没有研究的教学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的过程,通过研究促进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是教学基本要求。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将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工作兴趣酌情开展一些行动研究,开展一些相关的课程教学与改革实验。这就是实验辅助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验活动,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带来帮助和提高,有时甚至会对大家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生立竿见影的功效。改革既是教学工作优化的需要,又是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与学习中,学员们具有两栖身份——学习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每个硕士生都有开展教育实验的得天独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有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实现教学统一、教学互促的便利条件。在教学改革中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将课堂改革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整个课程学习活动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性评价来推进课程实施工作,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授课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学生、同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硕士生的网上作业、阶段性论文或学习反思、实践教学体会、网上讨论参与度、教学理论应用情况,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情况等。从考试的方式来看,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主要有:课程结业考试、阶段性网上考察、相关档案与记录查阅等。该部分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大致如下:

《小学教育改革专题》课程考核方式及比重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考核主体

所占比重

期末考试

全部课程内容

授课教师

50%

在线作业

单元学习情况

授课教师

15%

小论文

某一教学专题

授课教师

同学互评

10%

网上

讨论参与

学习实践活动

技术人员与授课教师

10%

教学实践成果考核

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研究成果

导师组考核

15%

 

在考核中,我们将沿着以下考核程序来进行:

第一步:收集考核资料。我们将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借助于一系列考核工具,来搜集教育硕士生的网上学习记载、课程考试文本试卷、课程论文、作业文本、师生答疑记录等客观性资料为依据,据此展开评价,确保评价过程的严肃性、公正性与科学性。

第二步:进行综合分数合成。在资料收集齐备之后,我们将利用上述比重对学员的各项学习成绩进行分类计分,得出各分项得分,然后据此进行加权合成,得出一个综合分数,作为学习者本课程的最终得分。

第三步:开展考核后的反思,帮助学习者在反思考核情况中寻找差距,找准后续努力方向,不断提高长进,保证本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与实施。同时,在评价中,我们要对那些学习态度较好,工作上有创意,考核后反思效果较好的学习者适当加分,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学习者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与发展功能,激发学习者对课程的后续学习热情,延伸本课程的学习后效。

五、学习误区及其克服

在学习中,建议同学们要尽可能回避以下不良倾向,尽可能少走弯路,优化学习进程:

1.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想脱离的误区

同学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的无法统一、缺乏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未能正确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不能很好处理单项训练和综合运用的关系、不能真正将理念的反思与行为的实践统一起来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同学们应当从教学大纲入手分析和理解教材、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本课程、在弄懂全书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以及充分利用各种支持服务手段,按照“网络教育学院”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模式与实施模式进行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内容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实践,进而促进自身教师专业的成长。

2.更过甚至仅仅依赖教学视频的误区

课堂教学视频知识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引子,一切受制于教学视频的摆布,过度依赖教学视频,其结果,学习者可能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欲,故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视频课程只是本课程学习的一个导引,一个辅助,只学习这些内容显然是不够的。作为研究生学习,我们必须善于在课程视频的指引下拓宽学习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上相关资源、课堂教学实践等来拓宽知识面与认识视野,以此达到对网上有限学习内容的扩充与深化,实现对课程视频资源与课程文本的超越。

3.追求考试高分的结果性思维的误区

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各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发展,服务于师范生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通过课程考试对教师而言没有实质意义,它仅仅表明学习者已经具备的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不表明学习者已经完全达到了本课程学习的全部目标。因此,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正确处理好课程考试与课程学习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对学习者而言,实现对全部学习内容的精通掌握、熟能生巧才是学习活动的奋斗方向。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建议学习者采取以下学习方法来开展克服以上误区,以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结果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相结合

一切尽在过程之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习过程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大家一定要转换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保有开放、求职的心态,多多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利用一切利用的学习资源反思和探究。

2.视频欣赏与阅读教学资料相配合

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课前充分准备与视频教学中的认真聆听,取决于硕士生对教学视频的反复观赏与深入学习。没有充分的准备与认真地该看视频课程资源,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课程视频资源,尽可能在充分预习、精读教学资料、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始视频课程的学习。

3.知识地图与案例经验相结合

在开展网上视频学习时,硕士生不但可以借助于电子教学大纲、网上学习重点提示等资料,还可以及时整理学习笔记、学习重点,及时树立本课程核心知识结构与教学重点内容,形成相对清晰的“知识地图”,实现对全部学习内容的系统、全面、深入理解。有了这张“知识地图”,学习活动的开展就可能走上一条轻车熟路上来。

4.理论揣摩与实验辅助相结合

本课程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相应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技巧,故不及时俯身实践,运用相关理论,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建议学习者将课程学习与课后思考、理论接受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注重演练,全力将理论融汇贯通的学习策略来开展本课程的学习,实现理论提升与教学能力形成的双重学习目的。

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