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以中国古代书面语中的文言文为教学对象的基础课。由于这门课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古籍整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工具,所以它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来是西北地区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重镇。古代汉语课早在50年代即已开设,当时的主讲教师是高元白、冯成林、郭子直、贾则夫、辛介夫等老一代的学者,教材为自编《古代汉语》及《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汉语音韵学要略》《广韵提要》等。文革开始后古代汉语课被废止。1978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古代汉语课重新开设,教师队伍也得到了补充,新增教师有黄玉俊、侯良嫒、王仲英等先生。自1981年起,文革后毕业的研究生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黄天树、黄伟嘉等人(后来刘乐宁、黄伟嘉二人去了美国,黄天树90年代初调入首都师大)先后分配到教研室,进一步加强了本课程的教学力量,他们中的多数人今天成了本课程的中坚。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老一代学者高元白、郭子直、辛介夫等先生的退休,又有一批新生力量陆续加入到了本课程的教学队伍,他们是陈枫、党怀兴、朱湘蓉、王怀中和赵学清。目前任课教师主要有胡安顺、赵学清、黑维强、朱湘蓉、王怀中、李占平、刘琨、王伟、李孝仓等人,其中博士8人,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胡安顺专长音韵学和《春秋左传》学,赵学清专长汉字学和词汇学,黑维强专长训诂学、近代汉语、方言和敦煌学,朱湘蓉专长汉语史和训诂学,王怀中专长音韵学,刘琨专长音韵学,王伟专长古文字学、李孝仓专长汉语史和辞书编纂学。

本课程历来重视教学改革,90年代末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两项:

1、高师面向21世纪重点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的语言学和古代汉语改革研究;

2、国家级十五规划项目——《训诂学》。近年来所进行的改革主要是将古代汉语分成了两个阶段,即古代汉语基础阶段和古汉语文字学阶段。古汉语文字学属古代汉语基础之后的提高课,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和语法。这门课的开设使过去随意性较强的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语法学选修课变成了稳定的系统的必选课,为学生将来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或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自60年初至今一直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使用的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90年代初期以后使用的是郭锡良等人的《古代汉语》。根据新时期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本课程于2001年编写出了古汉语基础课之后的提高课教材《传统语言文字学》(试用本),于2006年联合多所高校编写出版了体现改革思想和新教学理念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2007年再版),之后又出版了《古代汉语教学参考》(中华书局2010年)。此外,各任课教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出版了多种教材或工具书,如《音韵学通论》《文化语言学研究》《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诗律》(商务印书馆)、《训诂学》(高教出版社)、《十三经导读》《宋元明六书学研究》《汉字义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汉字》(三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六书故研究》《周易解读》(陕西师大出版社)、《新诗韵十道辙儿》《简明古汉语知识辞典》《古汉语语法》《春秋左传集解释要》《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史工具书入门》(未来出版社)等。科研方面,近十多年来任课教师出版了著作和辞书数十部,如《古汉语动词与虚词研究》(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秦简词汇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大型辞书《十三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等,同时在《中国语文》《方言》《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文史知识》《古汉语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一些教改论文。

本课程于2003年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于2004年被批准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7年经过改造被批准为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本课程所属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于1981年建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建立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本课程所属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目前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5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现有硕士学位点13个,博士学位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中文基地、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重点学科各1个。

本课程所依托的文学院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对本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本课程老一代的知名学者曾为课程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作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本课程严谨、务实、敬业、乐教的优良传统。目前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人数众多,梯队整齐,年龄层次分明,研究方向齐全,是国内从事古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