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地理)、学术型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地理)专业而设立的专业必修课,也可作为地理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参考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对专业综合素养具有明显提升作用的综合性专业课。该课程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从地理学科综合视野的角度,概括浓缩学科的基本理论,梳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明确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地理学基本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综合庞杂,自然人文融合。通过基本理论的回顾与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使硕士生所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提高理论综合能力与空间分析能力和技巧,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明显飞跃。

本课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促进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强化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二、课程理念

(一)宏观把握多种地理理论的关系框架,注重理论理解的提升与通俗化

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经对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多种原因,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不甚全面,或只了解单个理论,不清楚理论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推移造成了淡忘,或实践中有了新的问题与感受,急需在硕士阶段再次“充电”。因此,应该把地理学的多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关系框架,提升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把复杂深奥的理论加以提炼,活学活用,并能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表现出来,交待给中学生。

(二)强调实用性的实践技能

根据中学地理培养中学生“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和“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都需要中学地理教师对地理科学的基本技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为此,应该在硕士阶段,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尤其在方法的操作程序上,达到简明、易行、实用、可行。

(三)善于用科学的地理思维分析问题,探究地理事物与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要符合中学地理课标的理念,实现中学地理的教学目标,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培养中学生探究地理问题。这就要求本专业的硕士生善于用特有的地理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探究地理现象和事物,解决现实问题,然后,才能正确、恰当地引导中学生学习地理,解决现实问题,顺利成才。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练融通并掌握地域分异、距离衰减、区域系统、人地关系、区域周期性、城市发展等6大基本理论,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学会地理研究的常规5法与3种新方法。常规5法指:定性描述法与定量分析法、地理区划法、地理类型法、典型地段调查法、总结群众经验法;新方法指: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法、GIS方法3种。

(二)过程目标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教学过程。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浓缩成地理选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撰写研究报告。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探究地理,进行教学研究的体会、见解和解决对策,撰写学术论文。

(三)情感目标

1. 养成地理思维习惯

针对地理科学的特殊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硕士生初步建立多种地理思维方式:点—线—面思维方式;经++=空间思维方式;空间+时间=地理规律思维方式;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方式;正与反,利与弊,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短期行为与长期目标等地理辩证综合思维方式;地理要素相关思维方式;系统分析思维方式;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对策思维方式;SWOT思维方式;动态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人地相关思维方式等。

2. 培养科学的地理观念

培养作为未来的或现行的中学地理教师的硕士研究生,熟练地把握地理求是精神、正确国情观、科学环境观(人地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与区域观等地理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进一步成为合格、积极上进的中学地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掌握地理情感的传授方式

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把上述情感正确、恰当地传授给中学生。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包括学科准备、综合理论概括、研究方法和具体理论四部分内容。知识准备包括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分类、历史回顾、发展趋势、研究领域等内容;综合理论概括包括地理学的特点与观念,基本理论的概括;研究方法包括常规方法与新方法;具体理论包括地域分异、距离衰减、区域系统、人地关系、区域周期性及城市发展的等具体理论。课程共分10章,其中综合理论概括与研究方法是其核心内容。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设计对象

课程设计针对具有地理本科知识储备的研究生进行。

2. 宏观框架的形成

内容框架的构建以地理现象和事物表现的基本规律为主线,进行宏观设计。

由于地理基本规律可以分成地域分异规律、地域综合规律和地域发展规律,因此地理问题可以分解成空间变化的地域分异问题、点对点的距离衰减问题、面对面(区域划分)的区域系统问题、时间变化的周期性问题、不断演化的人地关系问题和人居聚落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问题,形成了地理学的6大具体理论:地域分异理论、距离衰减理论、地域系统理论、区域周期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在6大理论的论述方面,采用“基本原理阐述——热点问题举例——实践应用拓展”的体例进行编排,以求对基本理论的内涵准确把握。

为了保证对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准确把握,在内容上,将地理学的基本特点进行浓缩,形成相应的地理观念,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章内容。对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一章单独的内容,指导研究生今后的研究工作。

为了认识地理学的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学科前沿,专门设立了绪论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领域2章内容作为本课程的知识准备。

3. 呈现方式

在课程的呈现上,以讲授(含视频素材)——课堂活动——作业的结构形式出现,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有效性。在内容的讲解方面,精讲基本原理精髓,注重实践应用拓展,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及时把握地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薄弱点和实践应用的突破口,为进一步选择科研课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