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简介 | |||||||||||||||||||||||||||||||||||||||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集理论与实践、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游戏指导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对学前游戏、玩教具使用、游戏环境创设、游戏观察与评价、游戏方案、区域游戏指导、亲子游戏、游戏治疗、民间游戏的应用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集体娱乐游戏,以及0~3岁婴幼儿游戏指导等内容。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儿童游戏,理解儿童游戏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掌握儿童游戏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学会有效地观察及指导儿童游戏,并能创设游戏环境,做好游戏的观察记录和评价。教学总计40课时,选用专业性、实用性、科学性相融合的高质量教材。
1、新的课程价值观。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学前游戏课程价值观,在新课改背景下适时施教,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有机整合到课程学习中。在系统梳理儿童游戏发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用整体的观点全面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 2、超越单一的课程观。(1)学前游戏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该课程强调培养技能型幼儿教师,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幼儿游戏指导的基本技能以及幼儿游戏环境创设的要素等内容,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学会“为什么”、“怎么做”。(2)学前游戏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课程。强调课程教学的过程并非是现成的知识体系,而是尽可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并渗透到课程内容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教授过程中逐渐生成与建构,做成真正的“活教育”。 3、倡导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本课程的教与学一改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1)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由过去传授知识为主转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不再枯燥的学习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而是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硕士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儿童游戏的有关原理,尝试对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学前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探讨与揭示。 2、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运用儿童游戏的有关原理分析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差异;分析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间的关系;分析游戏的在现代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3、激发探究儿童游戏相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要“言传”,还要让学生“意会”,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儿童游戏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挖掘课程中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学前儿童游戏》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必修课,整个课程从性质上介于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是一门依托课程与教学理论,依托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致力于提高学前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艺术的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40课时。
主讲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翟理红编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主题内容按照专题的设计思路,遵循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兼顾的原则,整体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大致如下:
本课程每一部分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契合点、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的方法和思路是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职业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力求把游戏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自身在学习中真正掌握游戏组织技能。同时教学做合一,善于吸取他人的建议与意见,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力求达到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