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留言
同学你好!对本课程有哪些建议?
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提示、学习方法、学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实验及实践等。

1、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小学德育原理课程总体上由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构成。基于对课程对象——教育硕士的需要、课程理念与目标的思考,本课程的重点是实践部分,主要涉及德育对象、德育方法与德育模式。此外,德育教师也是课程的一个次重点,因其关系教师德育素养的养成问题。课程的难点是理论部分,主要涉及德育概念、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德育发展新趋向。

2、学习方法

为了更好地投入课程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方法展开学习。

第一,认识课程的价值,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由于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所以课程的价值或效果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学习者的自觉与主动。因此,不论是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还是教师的学习指导活动中,学习者都要发挥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课程中,积极地配合教师展开学习。这就需要学习者既要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价值,也要认识到硕士阶段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二,理论揣摩与案例经验相结合

本课程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相应的德育技能,故不及时俯身实践,运用相关理论,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建议学习者将课程学习与课后思考、理论接受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注重演练,全力将理论融汇贯通的学习策略来开展本课程的学习,实现理论提升与教学能力形成的双重学习目的。

第三,综合运用教学资源

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兼采各种学习路径,以求尽可能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效能体现到最大化。譬如,在聆听课程讲解时,学习者可以结合习题或案例;在阶段性学习完成之后,要及时开展学习反思与小结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路径的优势,等等。总之,各种方法均可选用,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四,关注、思考学校德育实践和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问题

德育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则其很多理论内容的理解需要结合实践,二则关注实践可以引发德育思考,激发德育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注意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里的“实践”大体包括学校的德育现实和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在关注德育时间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学习者可以展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此,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其一,积极观察学校德育活动和学生品德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学习情况与工作兴趣酌情开展一些行动研究,即基于自身学校的德育和本校学生的品德发展实际,展开一些课题研究与德育改革或实验活动。其二,善于捕捉和写作德育或学生品德发展案例。其三,注意结合自身的成长和受教育经历,结合历史上和现实中优秀师德的范例,进行德育方法和自身德育素养的反思。总之,除了认真聆听、思考教师的课程讲解外,应该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多渠道地展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第五,阅读相关文献

德育原理中很多理论范畴的理解,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基本的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学习者还需要阅读相关文献,补充相关知识。同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品德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学校德育也处于不断变革中。因此,新问题和新思路的出现也需要学习者善于留意并阅读一些德育方面的相关著作。

第六,及时向教师咨询

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不像在实际课堂中那样便于使学生与教师展开直接互动交流,这就需要学习者及时采用教师咨询法来克服网上视频学习的弊端。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作业、网上论坛和答疑、给老师发送E-mail或致电等方式及时向老师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咨询。

3、学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在学习中,建议同学们要尽可能回避以下不良倾向,尽可能少走弯路,优化学习进程。

第一,防止对教学视频的过度依赖

课堂教学视频只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引子,也是网络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或过度依赖教学视频,将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欲,也不利于网络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学习者必须善于在课程视频的指引下拓宽学习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上相关资源、课程的拓展资源,以及各种学习和评价活动等来拓宽知识面与认识视野,以此达到对网上有限学习内容的扩充与深化,实现对课程视频资源与课程文本的超越。

第二,防止过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倾向

知识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不行的。而且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言,研究视野与能力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学习者要改变本科阶段的知识学习方式,在掌握、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主题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认真对待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等学习评价活动,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德育和学生品德发展实际,以思考、研究的方式投入课程学习中,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知识学习的倾向。

第三,防止过于追求考试高分的倾向

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发展,这一角度来看,通过课程考试对教师而言没有实质意义,它仅仅表明学习者已经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不表明学习者已经完全达到了本课程学习的全部目标。因此,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正确处理好课程考试与课程学习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对学习者而言,实现对全部学习内容的精通掌握、熟能生巧才是学习活动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