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留言
同学你好!对本课程有哪些建议?
学习指南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严格来说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是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育人主要指培育受教育者的健康人格,这包括道德人格和心理人格,其中道德人格是根本的。所以,通常育人被等同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对于教师而言,认识育人的价值,懂得如何育人,既是其有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也是其履行教师职责所需。《小学德育原理》课程即是基于教师的工作和职责需要而面向教育硕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小学德育原理》是教育学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是面向教育硕士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本质与功能是什么,人的品德心理发展有哪些规律或特征,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哪些德育途径、方法能够发展学生的品德,教师在推进学生品德发展中应具有哪些素养,以及当今学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向等问题。因此,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将主要针对德育的基本问题如德育的内涵、德育功能、德育目的、德育对象(小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与模式等进行研究。本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也突出较强的实践性。本课程的教学总计38学时,选用专业性很强的能体现德育先进理念的高水平教材来辅助教学,力求实现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间的同步与互动,为教育硕士生未来开展和优化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设计理念

作为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兼具的教育专业课程,本课程的设计在更大程度上考虑到了教育硕士生的实际工作需要与现实需求,尽力将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践贯通起来,以形成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本课程的设计始终贯穿以下三大理念:

第一,学习者本位,教学互动。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者是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经验基础、研究基础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于专业研究生,他们的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学习需求较为强烈。这就决定了本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和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必须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传授式教学为教学结合、学研结合的研究性教学,全力实现课程学习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功能与服务功能。为此,课程倡导授课教师不论是在德育理论的讲解中还是在实践问题或案例的分析中都要立足于课程学习者的兴趣、主体性,激发其思考。同时,通过介绍当前德育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新的德育理念、德育模式以及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或特征等,引导学习者主动进行德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进而推动课程的学习。

第二,立足实践,力求高效。教育硕士学位的攻读者有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且更加注重学习的实践目的,即所学能有效地指导其教育实践。因此,本课程在保证理论性的基础上,重在凸显实践性。也就是,课程教学既注意调动、结合学习者的实践经验,也注重增强对理论问题的实践内涵和价值的解读,以求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为此,课程注重案例的引入,注重结合学生品德发展和学校德育的现实问题,重视调动课程学习者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教育工作经验,以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强化课程的实践意识,进而一方面引导教师积极学习该课程,主动建构德育知识,形成基本的德育技能,另一方面促使教师逐渐发展实践关怀意识,积极关注学生品德和学校德育的现实发展问题,并运用所学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德育实践能力。

第三,反思性学习,自主发展。反思是当今教师的重要素养。本课程立足于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课程学习者反思自身已有的教育观念、德育观念、学生观、教师观和道德观等,帮助其结合课程学习发现不足并更新已有的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课程注重引导学习者反思现实问题,反思德育实践活动,研究德育实践问题,将专业理论的提升建立在学习者的实践反思基础上,以此既推动学习者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高课程学习能力和效果,提高德育实践能力,也为自身积极投身德育实践,有效面对、解决德育问题注入动力,主动寻求德育专业素养和水平的提高。